【精选】满分作文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分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满分作文 篇11.准确审题。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对作文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在上面三个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3)变隐为显: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4)化大为小: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三)》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从而使主题深化。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自然涌出,处处妙趣横生。广东一考生的《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能准确审题,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全文是切合题意的。
2.巧妙联想。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东晋丞相谢安喜爱文学,善于清谈。一天,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谢安与侄儿侄女一道欣赏雪景,不由诗兴大发,他想考一考侄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大雪笑问:白雪纷飞何所似?侄子谢朗略一凝思说:撒盐空中皆可拟,侄女谢道韫从容不迫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谢朗的话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马上就要落下来。用撒盐做比喻,能准确的表现大雪飞舞的动态吗?而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后,拍手大笑说:好!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象雪花漫天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这个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贴切。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这就是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江苏一考生的《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联想到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江苏一考生的《人间四月天》,作者由话题水的灵动,联想到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水一般灵动的人生、执着的爱以及富有独特色彩的生命永恒,对题意的理解自然、准确。
满分作文 篇2从小,我们就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长辈”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我们真的有去了解过长辈吗?有走近过长辈吗?
上高中的侄女拿着一件很流行的裙子兴冲冲的来到我跟前“姑,你看着这件衣服怎么样,适合我吗,要不我去试一下”,我看了一眼那裙子说:“你看的这叫个什么啊,不要不要赶紧放那”,但是出了店门我就后悔了,但显然现在后悔并没有什么用,侄女全程耷拉着个脸一句话不说的往前走着。
雨后的夏天总是闷热的,也许今天多了一些凉风的缘故,也许是我没有去想太多不好的事情,总之,这一刻我觉得周围似乎很安静,空气也令人很舒服,我走到公园的一座长椅边,扫了一下灰尘便做了下来,回忆一下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孩子的任性淘气,自己年龄渐长与小辈的代沟,还有对学生的帮助,思绪又一下子转到了自己小时候,那个时候自己也跟儿子一样淘气,母亲也是每天在我耳边无数叮嘱,也追求流行,但是和长辈的眼光不一样,还有长辈对我的教导,对我成长的帮助。这个时候才理解长辈的苦心还有他们所面对的烦恼一点也不亚于我们的坏情绪和压力,甚至比我们还要多。很多事情都只有亲身体会你才能明白这之中的情绪百态。
满分作文 篇3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
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此处隐藏1137个字……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
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
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
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满分作文 篇4得知自己高考作文拿了满分时,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作文曾一度是我的弱项,我是这样写成高考满分作文的。不过平心而论,作文拿满分也并非偶然,这也是高中三年努力的结果。
记得高一时,我总是写不好作文,历次考试中60分的作文都没有超过44分。高二时,语文老师专门找我谈话,帮我分析,指出我的缺点是素材积累不够多,思路也太局限,并为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弥补这些不足。于是我开始有选择性地读一些文化典籍,如《论语》《古文观止中学生版》《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散文》等,老师说在读这些书时不可太急功近利,不要一味地想着要提高写作水平,要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就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性读,遇到好的文字就多读几遍,渐渐地我发现在写作时会时不时地引用到读过的文章,虽谈不上洋洋洒洒,但感觉有底气多了。接着我为理清议论文的思路作准备,每周抽一个早读仔细读2—3篇现当代优秀散文,将每段的中心句勾划出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形成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意识。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回归课本总结各种议论方法,如《拿来主义》《漫话清高》《我若为王》等文中议论方法的使用。
在前期的积累中,我准备了一个读书笔记本,将有用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将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在写议论文时有条理多了,不像从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且老师的评语也说我的文章越来越有文化底蕴了,高考经验《我是这样写成高考满分作文的》。
高三这一年,由于时间紧,已经不可能去读很多文学经典了。只能读一些“快餐文化”如《视野》《读者》《青年文摘》等期刊,还有两份报纸《文萃》和《中国剪报》,在无法过多看电视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杂志和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我还坚持读《语文报》,甚至把高一高二的报纸拿来读,一时读不完我就把里面的好文章剪贴下来,抽时间有意识地背诵了同龄人许多优美的语段和具有时效性的素材。我把积累的这些素材放在一起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值得一提的是,考试临近我特别注意回归课本,从教材中吸收养分,除了整理前面四册的文章,第五六册中有很多哲理性随笔和文艺性散文,像《人生的境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论中国诗》等等,这些容易忽视的文章无论从观点还是材料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在关键时刻驾轻就熟,才有了后来高考作文中引用课文《花未眠》作为开篇。
这一年的写作训练也非常到位,老师分了七个专题,如“审题的准确性”“思维的深刻性”“结构的严谨性”“论据的丰富性”“语言的文采性”“卷面的整洁性”“高考作文制胜的亮点”,在月考中通过印发范文及练习进行专题训练,我紧跟老师的节奏,认真分析每次月考的优秀习作.并且针对自身的不足,我特别注意审题和素材的发散运用,无法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我就经常进行这两方面的构思训练,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日积月累我觉得自己真的像海绵一样汲取的水分越来越多。
高考终于来了,初看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确实蒙住了,但读完提示——“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再比较这两个关键句,我突然想起这不是在谈距离吗?有一次月考我们还考了相似的命题作文呢!这时候灵感瞬息敲门,很快,我便确定了文章主旨,然后依平时的训练列了提纲,构建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搜索素材时想到前段时间由于“嫦娥一号”报纸上多次报道了阿姆斯特朗的事迹,这不正是一个典型的材料吗?主体部分构思好后,我胸有成竹。在提笔之前又忽然想到最后一次作文练习中曾写过一篇《“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作文,老师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析,同桌的文章也在其中,文中引用了川端康成以及他的《花未眠》的语段,我对这篇课文不也很熟悉吗?于是我就嫁接了作文的开头。此后便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写作。
总结这次高考作文取胜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三方面:平时的积累、考前的训练、考试中的审题和谋篇。回顾这三年的写作历程,我不得不相信“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