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7 01:04:14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1

课文《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本文写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分为太阳西斜、夕阳下沉、夕阳落山后的三种景象。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

夕阳的美表现在丰富多彩的颜色:深蓝的天空、涨红的夕阳的脸,被染成黄色、红色、紫色的云,灿烂的霞光,披者夕阳余晖的西山,满面红光的爷爷。夕阳的美也表现在它西下时把“连绵起伏的西山”和“遥远的天边”渲染、天地相融的“壮丽”。

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夕阳的美丽。让我感觉夕阳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她的脚步轻盈而飘逸。不信,你看,起初太阳西斜,接着慢慢往下沉,最后是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她是如此的文静。文静之余又有些羞涩,她先是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然后圆圆的脸涨红了,最后离开时,脸变得更红了。而这位美丽的姑娘每走一步,都给周围的“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不信,你瞧,当她西斜时,天空、西山都显得更壮丽,当她慢慢往下沉时,身边的云都变了色,当她走向西山的背后,遥远的天边又收获了霞光。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 充分运用简笔画的直观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他们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我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读的过程,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文本、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读书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生字字音、字义教学。第三步是在通文入境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音、字行的环节,以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读书的教学。切实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2

《夕阳真美》是一篇非常美的课文,也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知道(时间、人物、事件)就行。第二到四自然段是本文重点,是精彩部分。教学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如作者按照“太阳西斜――慢慢往下沉――走到西山的背后”这个顺序来描写夕阳真美。然后我再分段来学习感悟。教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通过画画来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等词语。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问:下沉的太阳变得更美了,你从哪儿看出来?进行交流。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读,他人点评好在哪儿?抓词语“更红、轻轻地、灿烂、遥远”等词语来反复诵读,从而理解,并让他们再次来画画。第五段抓句子“夕阳真美呀!”,反复诵读,理解爷爷话中的含义。最后让他们再赞一赞夕阳,回到课题,深化课题。

本课的一大特色,也是较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简笔画来理解词语,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对较陌生的夕阳西下能更直观易懂。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天空、云彩、西山等天地万物。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本课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拔高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一、引导观察,发现线索。

在教学初始,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双眼变成一架特别的照相机,为日落的过程拍下精美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太阳位置、颜色以及天空颜色的变化,教师再适时地通过板书强化位置的变化:“西斜——下沉——落山”,为下文的教学预设线索。

二、紧扣线索,研读词句。

本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的,我认为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慢慢落下及其变化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段落,这一感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于是我安排逐段讲解,请学生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各段美在哪里。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使他们能深入体会夕阳慢慢下沉时的变化和不同的美。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太阳西斜的景象,我顺势出示课文,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刺眼的光芒”,从中启发想象,与中午太阳的光芒相比较。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西山的连绵起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连绵起伏”的含义,我带领学生用指画群山“连绵起伏”,口述词义“连绵起伏就是形容山高高低低,连续不断”,再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使动手动口动脑结合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也同时体会了西山日落的壮丽景观。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同时,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现落日的奇观,进一步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直观影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灿烂,感悟夕阳的美。并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深入感受夕阳的美丽。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感受夕阳西斜、慢慢往下沉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两节,试背诵第2小节。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夕阳吗?

2、老师这儿就有一段关于夕阳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3、课件演示

刚才同学们看了录像,感觉夕阳怎样?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说)

老师揭题:夕阳真美(课件、板书,“真美”用彩色粉笔写)

请同学们一起来跟我写。

指名读,齐读 ……此处隐藏10950个字……课。不知为什么,突然豁然开朗,不仅是上课的内容确定,而且上课的思路也初步形成了。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拿到课题之后,分别找了不同程度的几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可是学生在不能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这篇课文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如果语文第一课时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很单调。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很“程式化”、没有“生机与活力”,最终会导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第一课时”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关注“第一课时”目标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上。无论怎样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的整体策划,一旦进入这两个教学时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第一课时的语文课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必须“行走在语文路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但完全强调语文的“三味”为理由忽略学生的兴趣也是不行的。学生没有了兴趣,或者兴趣不浓,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活力和情感价值体验。现在的新课标强调的是三维目标,而上第一课时很难把握好三维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说语文第一课时存在着比较呆板的现象,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没有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

三、优化 “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的教学

“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依据每个生字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教学策划。语文第一课时无疑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阳真美》这节课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刺眼、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余晖”等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我试着随文学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学生没能真正感受到夕阳的美。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和体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我应该因文而宜,让每一个读书环节有明确的问题思考,让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赏、可品之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会品赏的人都会使其鉴赏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兴趣,反之,没有思考的读书是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的。

四、愿读乐读 形式多样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读的形式可以有领读、范读、、看图读、、引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五、反思和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才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更稳、更好。

总结我这次上课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我会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味、有人情味和有书卷味的老师。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14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夕阳,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想象丰富,课堂上兴趣盎然。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他们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我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读的过程,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文本、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读书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生字字音、字义教学。第三步是在通文入境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音、字行的环节,以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读书的教学。切实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抓住关键词“十分壮丽”、“灿烂的霞光”等词,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抓住第三段中的一个省略号让学生自己说还有些什么颜色,在说中展开想象,这五彩缤纷的天空是多么美丽,这都是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形成的。从学生一个个深情并茂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15

教学《夕阳真美》时我紧扣文眼——“美”字做文章。复习旧知环节“美已生”:学生认读着词串,眼前仿佛就出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情境中“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于是,我们在天地间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导读课文环节“美正浓”:我以“你从哪儿找到了美的感觉”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课外延伸环节“美犹存”:音乐声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枫林、皑皑的雪景等自然风光图,引导学生延续寻美的脚步,怀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发现、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更多美的事物。

《《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