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置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2《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的景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预习环节就让学生去查找了有关天安门广场的资料,在导入此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让会唱的孩子一起跟着唱,紧接着让学生交流天安门的资料,再让孩子联系生活,调查有多少孩子去过北京,去过北京的孩子里又有多少是去过天安门的?然后质疑为什么去过北京的人大多都去参观过天安门?学生自然运用资料结合生活积累,在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建筑的美使得天安门更加雄伟壮丽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片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建筑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通过观看清晨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片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严和内心的激动,同时通过他们的观看感受以及生活经验,理解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两层意思以及“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在教学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建国五十周年时天安门广场的组图,接着使他们在畅所欲言的交流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赛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了热爱天安门、热爱祖国的情感。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3由于《天安门广场》的教学发现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校园熟视无睹,描写时语句干巴巴的。
第三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各地美景,而第三篇习作要写的是地方习俗,说实话,现在我们这儿的习俗有点杂,有点鲜为人知,更何况让孩子去写。我早在知道作文计划时,就将这篇作文改为描写家乡的一处景或我们的校园了。
基于现实原因,我开始了第三篇作文训练。今天,一大早就带上相机去学校了,可惜相机居然没电,只好向学校借。于是我随着脚步拍下几张照片——把学校的大门,正对着大门的雕塑,雕塑背后崭新的教学楼拍摄了下来。然后,登上教学楼顶,东面的相对而立的阶梯教室和颂军楼尽收眼底,当然两楼之间的那棵银杏也神气活现地进入了底片,还为富有学校的特色的文化墙来了张特写;转身向北拍摄了白墙黑瓦的爱军楼,孩子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在这里学习琴棋书画,在这里进科学探究;最后,向西眺望,拍下我们正在新建的塑胶操场。在制作课件时,我还特地搜索了一张图片——漂亮的塑胶操场。在课件上,我配上了文字,关于楼的名字,关于部分题词的介绍,尤其是雕塑“志”的形象与象征意义的介绍,图与少量的文字结合,丰富了学生对学校部分历史的了解。
课上,带着孩子们一一欣赏,先是猜每张照片,我在哪个位置拍的,以便把握方位顺序,然后自主描述自己的所见,最后请他们展开想象,有的是问你曾经在这里做什么,有的是问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对孩子在交流中的拟人比喻句大加赞赏。
第二节课,孩子们开始埋头写作,我在讲台前点击图片,他们在下面“沙沙”地写。快下课时,有几个孩子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跃跃欲试要给我看,我则劝他们先自我修改。
孩子一一把作文交给我,我把握着字数关,惊讶地发现,第一篇习作,孩子大多写作文本一页多一点点,有的甚至一页不到。第二篇习作,孩子大部分写一页半,而这次的作文都写两页多,很少有孩子低于两页的。看来,我的作文第一关——字数关,孩子们都已经轻松跨越了。
至于作文内容,等下星期他们自主修改批阅了,我再来慢慢欣赏,思考对策吧。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4今天坚决做到“不读书课文不开讲”。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降到最低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解读的问题,首先要把文中的生字、词语做到认读正确。
第一步把文中的生字用组词的形式让同学们填写。这样既能做到书写方面的指导,也强化了记忆,最重要的是谁要是写不好自己觉得丢人,所以写之前他们得好好地瞪大眼睛认真看一下。这一招比较灵验,以后还要多想想有实效的做法。
第二步给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加音节,通过写拼音我发现,一年级的东西还是需要复习复习的。
第三步把文中四字词语单独拿出来练习读,解决读课文是的拦路虎。这篇文章之所以写的美、有气势,与这篇文章运用的优美词汇遣词造句十分不开的。文章没有特别长的句子,只要把词语读好就可以了。
第四步读文。一人独一句,尽量做到不出错。但是仍然有三个孩子不让我满意。一听就知道自己不用功。
今天虽然进度很慢,我心理很着急,但是没有办法,学习就得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对于学习上反映比较慢比较温的孩子就得这样做。打好基础是关键。对于快的孩子多读读课文也是好的,正好消消他的浮躁情绪,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天早上检查家庭作业的情况。也是这几个孩子,最让我头疼的是家长不重视。虽说家庭作业是老师布置的' ……此处隐藏2487个字……是遗憾。第三小节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很简单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代替广场上的建筑物,学生就不会将东西两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混淆。因为这个小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朗读不是重点,只要学生搞清那些建筑物的方位即可。不过,在教学中我也没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出现学生的练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结果。看来在钻研教材这一关上,我还是没能真正过关,碰到这类写景文,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如何读进文本,再从文本中读出来,我还得不断努力。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1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
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教学反思《《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一文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2《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写出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天安门广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了解了一下,学生们没有一个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也是从电视上了解一二,对广场上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知之甚少,对开国大典的场景那就更不得而知了。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图片,开国大典的录像,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课上,我让学生欣赏了天安门广场的图片,首先了解了“最宽广、最壮观”的意义;接着,和学生一边了解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一边出示图片,以加深对建筑的了解和印象;讲到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有关的视频,形象生动的场景吸引了学生,这比口述效果不知好多少倍;清晨、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更因为有一幅幅生动的图,而加快了理解。
像这类课文,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3《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说明性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以及其壮观、辉煌。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清几幢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我以学校的几幢教学楼为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面对不同的方向,想想建筑物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混淆的几幢建筑物的方位马上清晰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然后在完成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感觉容易多了。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4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结合课文后面的习题,我在黑板上画起了“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北端”是“天安门”,“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什么是“遥遥相对”?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画好示意图后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方向”这个词语。我板书“方位顺序”,解释“方位”就是“方向与位置”。对于“方位顺序”这样的词汇,学生可能是首次接触。可是他们应该明白:“顺序”是语言表达的要领,说话写文章都该“有条不紊”,否则就是“杂乱无章”。
接着,我们口头练习:用方位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或者学校。介绍我们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顺序”来写作。
用“写作”的视野看“阅读”,这也是“读写结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5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特点。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介绍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学生的朗读,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