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所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见》说课稿1教材说明:
《所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3课。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浅显易懂,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乐机灵。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教学过程:
诗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学的重难点,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以此达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过看图猜诗,激发起学习兴趣,同时画面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先进行简单的想象,感知诗歌大意,然后借助于插图、音乐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细化,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力争使牧童形象愈发饱满,有血有肉,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牧童的快乐自由,活泼机灵,体会到诗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指导感情吟诵古诗,读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读出意欲捕蝉时的专注,读出诗人对牧童的喜爱。最后背诵积累。
《所见》说课稿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巩固。
《所见》说课稿3一、说教材: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今天学习的《所见》是第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 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l、图文结合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 ……此处隐藏24273个字……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介绍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当你们离开家乡来到天津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